新闻动态

AI诊断+脑机接口!他为“星星的孩子”点亮希望!

发布时间:2025-05-20

当“人工智能”“脑机接口”这些词汇出现在生活中,不少人觉得深奥又科幻,但对徐鹏来说,这是他耕耘了20多年的事业。

图片

徐鹏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发言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电子科技大学徐鹏教授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代表在会上作题为《让科技创新既有高度更有温度》的发言,“作为一名科技助残领域的实践者,我深受鼓舞,也倍感责任重大。”徐鹏激动地说。

图片

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会见大会代表并同大家合影。 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包括徐鹏教授在内的7名全国自强模范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到场讲述了在不同领域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的故事。除本场报告会外,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团还会在天津、福建、湖南、陕西、宁夏等省区市开展巡回宣讲。

图片

徐鹏在现场进行宣讲。 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徐鹏教授带领团队

致力于将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等

前沿技术应用于助残领域

为残疾人事业注入新的希望

下面跟着小电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吧


人物名片

徐鹏,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认知科学学会人工智能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应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突破孤独症等脑疾病的诊疗难题。

十年深耕

打通孤独症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徐鹏指出,我国孤独症发病率已达0.7%-1.0%,全国有超过1400万孤独症谱系障碍人群,其中0至14岁的儿童有300万左右,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很长一段时间,孤独症被认为病因不明、无药可医,直到现在,仍面临诊疗技术不足、康复手段有限的困境。十年前,一位孤独症孩子的家长找到徐鹏,“那位家长拉着我的手恳求,他说‘我的孩子确诊了孤独症,你是脑科学研究专家,你一定有办法帮助他’,那一刻,我既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信任,也意识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然而,要破解这一难题,单靠某个学科单打独斗远远不够,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

图片

徐鹏教授实验室

这些年来,徐鹏不断发动身边的科学家、朋友加入孤独症的科研工作中,组建了一个国际化的、跨多学科的研究团队,将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生殖遗传、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结合起来开展孤独症研究,并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大会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推广中国的孤独症解决方案。

2021年,在四川省残联、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市锦江区政府的共同支持下,徐鹏牵头成立了成都市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通孤独症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没想到,这看似简单的‘一公里’,让我们扎扎实实奋斗了三年多,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徐鹏说。

  勇于探索

  相继研发两项全球领先技术

起初,徐鹏和团队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国际上孤独症诊断主要依赖繁琐的临床量表,缺乏稳定可靠的检测手段:另一方面,要建立准确的诊断模型需要大量患者脑电数据,而国内这方面的数据库缺乏。

为此,团队着手联合多学科开启集中攻关。首先,针对传统脑电采集方式复杂、孤独症儿童难以配合的问题,研发出“无线干电极脑电采集系统”。“这套设备操作简单,采集时间从过去的30分钟缩减到10分钟之内,大大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徐鹏说。

图片

无线干电极脑电设备

经过不断努力,徐鹏和团队相继研发出“无线脑功能评估与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和“孤独症精准神经调控技术”两项全球领先技术,前者辅助诊断准确率超过90%,后者已为中国、瑞典、日本等国家300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治疗,治疗有效率超过80%,这些成果已在全国30多家医院或康复机构进行应用。

图片

徐鹏给生命学院科研育人“脑智明珠”计划的同学们授课

看着越来越多的孤独症患者经过诊疗,进入学校学习、慢慢融入社会,徐鹏内心充满喜悦和感动。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助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队将继续把脑机接口、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更好的融入到残疾人诊断康复中,“最近,四川省各级政府都将脑机接口作为未来重要的产业,成都市锦江区正加紧建设‘中国西部脑谷’,为科技助残提供了良好的保证。我将继续坚守科研攻关,坚持科技创新为民。我相信,只有当技术创新的红利真正服务于人,让人民更方便、更幸福,‘科技向善’的含金量才能最大限度展现出来。”他说。

原文链接:https://news.uestc.edu.cn/?n=UestcNews.Front.DocumentV2.ArticlePage&Id=95263